首页 财经 > 正文

构建新发展格局 是“十四五”规划建议的最大亮点

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发布。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中国如何在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基础上识别机遇和挑战,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11月10日,央广网推出《你好,“十四五”》系列解读报告第五篇。

构建新发展格局 是“十四五”规划建议的最大亮点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规划最大的亮点。”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表示,如果说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大循环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么,构建新发展格局,将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发挥决定性作用。

他进一步指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国内经济循环面临不少堵点的实际情况,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必须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也是大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选择,是我们的主动抉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巡视员刘勇认为,“以内循环为主”是大国经济发展格局的基本状态。大国经济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经济总量和增长带动力均“以国内循环为主、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基本格局上来。

而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教授、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杰看来,“双循环”的提出主要是依据中国自身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作出的前瞻性的重大战略判断。

以中国当前的经济体量来看,不可能还靠原始的劳动密集型的、低端的外需去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即使是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近几年也已经不再依赖对外贸易,而是转而依靠自己内部的增长力量。所以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经济体,如果还要依赖全球价值链中的低端环节来支撑自己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显然行不通。

“我们必须从一味依靠外需或者主要依靠外需转向主要依靠国内需求,这是一个必然的、不可回避的规律性的转变。”他说。

以内循环为主体不代表排外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这一提法,有些声音认为,这是否意味着中国未来的发展要更多地依靠内需,是否会影响对外开放的力度?

针对这一点,张杰认为,以内循环为主体,并不意味着排外。当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这一阶段,不能仅仅依靠低成本的劳动密集型的出口优势,而必须慢慢地转向创新所带来的新的优势,这意味着会加快中国出口产品的优化升级,且不会削弱中国的出口优势,甚至可能培育出新的增长点。

同时,中国国内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点,都欢迎外国来华进行投资,这意味着我们只会越来越开放,而不会走向封闭。

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认为,衡量一个经济体是更封闭还是更开放,有几个指标。看关税率是更低还是更高、非关税措施是更多还是更少、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是更好还是更差。毫无疑问,未来的在华投资机会、便利程度都会迈入一个新台阶,不存在关起门来一说。

高科技制高点和高质量消费:“双循环”的两个关键点

在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看来,要理解新发展格局,核心就是理解双循环。双循环有两个关键点,一个是高科技制高点,只有依靠科技解决“卡脖子”的技术难题,我们才能形成国内的双循环,才有条件和世界的循环去结合。此外,则是高质量的消费,只有百姓有了高质量的消费后,才能把这个循环运转起来。

同时,中国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在开放改革的过程中才走得好,所以双循环也一定是和世界共同协调发展,和世界一起,共同推动人类往前走。中国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同时和一切愿意与我们合作的力量合作,共建一个不仅是美好的中国,而且是美好的世界,这是中国人的大国心态。

“全面促进消费”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所有生产的结果最终都是为了消费。”但从现在来看,朱民认为国内消费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包括一般的居民消费,也包括高质量消费。目前很多消费品还是要靠进口,虽然消费提高的空间很大,但也不容易。

张杰指出,提高消费能力,首先要“保就业”。只有把就业稳住,把收入稳住,消费才能扩大。“中央文件也强调在收入分配政策上,要倾向于劳动者和工作者,我觉得这个特别重要,要让劳动者占总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消费能力才能提高。”

此外,朱民认为还要依靠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消费,来激发居民潜在的消费能力,这也是接下来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与面临的一大挑战。

标签: “十四五”规划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