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经 > 正文

前瞻产业研究院院长徐文强:冰雪产业的发展要以绿色技术为引领

2022年冬奥会申办圆满成功,给我国冰雪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国代表队杰出的集体成绩,以及部分明星选手在聚光灯下的闪耀表现,共同点燃了国人对于这一“冷”运动的巨大热情。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21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7.3%的受访者感觉周围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高。普及冰雪运动,56.6%的受访者期待国产冰雪运动装备产业尽快发展起来,让普通人消费得起。

在国家层面,对冰雪产业蓬勃发展的预见来得更早。2015年7月31日,北京以44:40的票数胜过唯一对手阿拉木图,申办2022年冬奥会。从那时起,各级各地政府关于支持冰雪产业发展的力度逐渐增强,并随着本届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到达顶峰。

借此机会,2月25日,首届2022前瞻经济学人趋势研讨会以“解构冬奥趋势下的‘白色经济’新奥义”为主题,邀请到国内知名企业高层、行业组织代表、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以线上的形式剖析中国冰雪产业的供需现状及预判未来走势预判、深度分析中国冰雪产业商业模式创新与投资机会。

其中,前瞻产业研究院院长徐文强以《中国冰雪产业低碳特色化发展路径与关键技术》为主题的重要演讲,从“白色经济”与“绿色技术”的结合,以及相关领域具体投资价值的具体体现,与在场专家和嘉宾进行了探讨。

在讲话中,徐院长提及冰雪产业发展需要直面的一个问题——严重的碳排放。

不同于“在空地上泼上水,结冰后穿上冰刀就能滑”的北方传统娱乐项目,当滑雪成为一项产业时,大量人群对专业场地、设备的要求必然越来越高。

早前,体育总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制定了《全国冰雪场地设施建设规划(2016-2022年)》。

《设施建设规划》明确提出:“到2022年,全国滑冰馆数量不少于650座,其中新建不少于500座;滑雪场数量达到800座、雪道面积达到10000万平方米、雪道长度达到3500千米,其中新建滑雪场不少于240座、雪道面积不少于7000万平方米、雪道长度不少于2500千米”的建设目标,并明确统筹规划建设、加快滑冰场地建设、推动滑雪场地建设、鼓励冰雪乐园建设4项主要任务。

然而,在全球变暖的当下,我国北方地区降雪减少成为冰雪产业发展需要面对的严峻现实。随着冬季的雪期不断缩短,许多雪场为了确保雪质雪量,以及丰富的配套设施来吸引游客,已经开始大量地采用人工造雪的方式,来填补雪量的不足。

与此同时,站在2022年的节点上,可以看到,“北冰南展”已经成为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的关键趋势。

根据国际经济,冰雪产业的发展有一定的经济门槛。通常,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时,大众体育运动形式才会由相对简易、成本相对低廉的郊游、登山、徒步、跑步等,向较为复杂、成本相对较高的骑行、滑雪、潜水、冲浪等转移。南方强势的经济地位,为冰雪产业南下打下基础。

去哪儿网的报告显示,在冰雪旅游客源城市前10名中,有5个都是南方城市,包括杭州、广州、重庆、上海、成都。

根据携程跟团游和自由行数据,在冰雪旅游人均消费中,南方城市客群消费普遍要高于北方人群消费,其中桂林以人均消费7069元登上榜首,前20名城市的单次人均消费达到了3827元。

受制于自然条件,南方区域要发展冰雪产业,室内人工场景营造是最合适的发展方式。

但是,人工造雪,正是碳排放大户。

以造雪机为例 ,根据2010年辽沈晚报的报道,造雪机在将水转化成雪的过程,会消耗庞大的电力来进行制冷和压缩。

1台造雪机的功率平均要达到15-20千瓦左右,如按20千瓦计算,1台造雪机开1天的耗电就是480度。而1家滑雪场,小的有3、4台,大的甚至达到40-50台造雪机,整个滑雪季都在轰鸣运转,用电量十分惊人。

假如按沈阳周边有5家滑雪场,每家平均日耗电480度,整个雪期4个月计算,约耗电28.8万度。这个数字按照沈阳目前的燃煤发电来计算,相当于消耗约115.2吨的标准煤,增加了约287吨碳排放。

徐院长指出,中国冰雪产业将面临三大壁垒:制冷技术亟需创新、耗能管控亟需优化、可持续运营效益亟需提升,这显然是和当下国家极为重视的“双碳”战略背道而驰。

在当下,是否能摸索出适宜的方法,使两大有着急迫发展需求,却又冲突的产业,克服矛盾、齐头并举,乃至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冰雪产业的发展要以技术为引领,特别是在当前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我们要从技术、绿色的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徐院长给出了答案,

他提出,在“双碳”目标驱动下,中国将从能源革命、经济转型和科技创新三个方向促进绿色转型。

其中,“国内外有一些可以借鉴的例子,特别是冰雪产业发展比较好的先进发达国家,观察他们是如何做的”。在能源革命方面,风能、太阳能以及非电碳中和能源,都有在冰雪产业上得以应用的先例。

例如,为世界上唯一一个100%现场发电的滑雪场——位于马萨诸塞州西部伯克希尔东山区度假村滑雪场,使用一个900千瓦时的风力涡轮机和一个1800板、500千瓦时的太阳能农场为自身供电。

加利福尼亚州的斯阔谷正在与特斯拉合作,安装电源库以储存太阳能。佛蒙特州的基林顿安装了太阳能跟踪器,旨在跟踪并随太阳移动,同时安装了屋顶太阳能阵列,以增加其太阳能输出达40%。

知名的美国滑雪场Aspen更是个中典范。除了是业内第1个建造太阳能电池阵列的公司,他们投资了超过 530 万美元,在周边的矿场建设了一座 3 兆瓦的发电厂,使用当地燃煤厂泄漏的甲烷转化为度假村的电力。 不仅自身节能减排,还成功实现碳回收。

总的来说,大约75%的美国滑雪场已经纳入了可再生能源计划,许多滑雪场宣布承诺在未来几年内过渡到100%的清洁和可再生能源。

在讲话中,徐院长提及了风电和光伏2个比较有潜质的技术路线,一是浮动海上风电技术,二是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

相较于陆地风电,海上风电更丰富。但近8成的海上风力资源位于深海区域,目前大多数海上风力资源却是通过固定式海上风电场,在浅海区收集。

所谓浮动海上风电技术,就是将传统海上风力涡轮机的固定平台改为漂浮式平台,这样,风力涡轮机就能部署在海洋任何区域,包括深海区,可最大限度地利用海上风能潜力,是未来深远海上风电开发的主要技术。

就目前而言,英、法、葡、西等欧洲国家均有浮动海上风电项目正在开发。

而光伏建筑一体化,就是将太阳能发电(光伏)产品集成到建筑上,其中又分为为“BAPV”安装型光伏建筑和“BIPV”建材型光伏建筑。

BIPV是其中更高级的形式,对光伏组件的要求较高。光伏组件不仅要满足光伏发电的功能要求同时还要兼顾建筑的基本功能要求。从结果而言,BIPV既在建造过程中节省常规建材,又在建筑运行过程中提供太阳能发电,全生命周期都具有良好减排效果。

除此以外,还有一条不可忽视的能源革命路径,便是以氢能为代表的非电碳中和能源。从很多方面看,氢能都是未来最有潜力的能源。

首先,氢气很多。氢是世界上最多的元素,氢气来源极其广泛并且是可再生资源,所以用氢气作为“燃料”似乎最合适不过。

其次,从理论上来说,氢气的制备和使用过程是可以完全脱碳的。只需要朝水中通电,就能发生2H20→2H2+O2的反应,产生氢气和氧气,不会产生碳排放。而在使用时,大多数情况下氢气发生的反应是2H2+O2 → 2H2O,反应结果只有水,也不产生任何碳排放。

第三,能量密度大。简单以质量能量密度比较,氢气高达39000Wh/kg,比汽油的12000Wh/kg高出2倍有多,可以在任何场景提供澎湃充足的能量。只要几公斤的氢气,就足以支持一辆汽车行驶数百公里。

实际上,氢能源汽车已经在本届冬奥会中得到了大量运用。在国外,法国的 250 个滑雪胜地将改用氢动力除雪机械,力求兑现到 2037 年将直接二氧化碳排放量降至零的承诺。

综合以上内容,徐院长认为,技术进步将是碳中和的核心驱动力,科技创新有助于实现能源及产业转型,助力 “双碳”目标实现。而冰雪产业+低碳技术的“白+绿”产业链,将涌现大量投资机会。

具体而言,又有2方面值得特别关注。

其一是南方“白+绿”的冰雪产业发展,例如滑雪场+新能源的可持续能源链条。瑞士萨菲恩山谷通过沿电缆安装太阳能电池板,产生的电力不仅完全满足自身需求,每年还可以将68000千瓦时的清洁能源卖回电力公司(通过类似于美国净计量的瑞士政策),值得效仿和学习。

其二是绿色制冰制冷技术的发展,例如将冰雪场地和氨能源结合。氨能源是和氢能源类似的新能源方案。用氢制成氨后,再进行储运和使用,虽然能量密度有所下降,但其克服了氢储运极端困难的缺点,且同样不产生碳排放,具备现实的可行性。

以上趋势均已在部分冰雪产业较为成熟的国家得以体现,徐院长认为,这些国家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探讨。而我们国家的冰雪产业刚刚起步,意味着相关的发展空间和蕴含的商机都很大,以国家“3亿人上冰雪”的口号来看,未来冰雪产业人口将达到美国一个国家的水平,支撑一个万亿级别的产业也不为过。

在这个过程中,要确保冰雪经济在未来实现有序发展,要坚持绿色低碳、技术为先,在贯彻“双碳”宗旨的前提下助推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奏响我国冰雪经济绿色新乐章。

标签: 前瞻产业研究院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