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经 > 正文

魔都、精英、国际化……哪个才是上海真正的标签?

终于,上海的“血脉”开始打通!

继李斌、何小鹏、余承东先后在社交平台发出汽车行业即将全面停产预警的第十天,上海首批666家白名单企业正有序复工复产。

出现在这份“白名单”上的企业,除了来自目前备受关注的运行保障类、汽车制造、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外,还有一个行业成为亮点,但在此之前他们的声音鲜少被听到。

那就是生物医药。

前瞻经济学人梳理发现,生物医药类是本次复工复产企业中数量仅次于汽车产业链的行业,总数达到184家,占比27.6%。

上海作为汽车王国的“首都”,再加之多位行业大佬警告全面停产引发的恐慌,汽车制造复工复产属意料之中。如果说汽车产业链的复工复产有着非常紧迫的现实因素,那么生物医药又是为何?

事实上,生物医药除了作为运行保障类纳入白名单外,这背后还关系到上海产业结构的宏大叙事

提到“魔都”上海,大部分人的第一印象是国际化大都市或是西装革履的精英群体;而提到上海的产业,首先脱口而出的是金融、法律等高端服务业。然而,上海的六大支柱产业中没有一项是服务业,相反,全部来自制造业。

其中,生物医药不仅作为上海六大支柱性产业之一,也同时被列为上海“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六大未来产业”。而且自2016年以来,生物医药是上海六大支柱产业中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速最高的,成为拉动上海GDP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生物医药日益成为上海对外的一张耀眼名片。究竟有多耀眼呢?直接上数据:

● 截至2021年底,上海共有6066家生物医药相关企业,企业数量占全国企业数量的14.51%;

●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迈上7000亿元新台阶,占全国1/5;

● 全球药企前20强的18家,医疗器械前20强的17家都已落户上海;本土企业,光是张江就汇聚了中国1/3的医药工业百强企业;

● 上海临床研究能力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拥有32家三甲医院、6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家国家临床医学中心、54家具备临床试验资格的机构;

● A股医药生物行业上市公司注册地为上海的多达38家,总市值超5600亿元;

● 全国每四个1类创新药,就有一个来自上海;

● 全球十大CXO企业,70%在上海运营;

● 上海生物医药行业PE/VC规模据全国TOP1;

……

更加耐人寻味的是,2021年摩根大通罕见地在上海举办了首届全球医疗健康产业年会上海论坛。

要知道,摩根大通全球医疗健康产业年会是全世界生物医药行业最重要的盛会,被誉为全球医药、医疗投资领域的行业风向标。自1983年起,该产业年会已经连续举办了39届,疫情前每届约有10万人专程前往旧金山,无论是规模还是价值都横扫同行业其他展会。

这是近40年来,摩根大通全球医疗健康产业年会首次走出旧金山,在其他地区举办论坛,所传递的信号不言而喻。

而与汽车产业一样,中国不少城市也在抢占生物医药的制高点,将它们作为先导性产业,但为何只有上海站上了顶峰?

01

布局早

上世纪90年代,浦东开发之初,上海就谋划在浦东张江建设生物医药的科技创新中心。

这个决定源自当时有两项事实使上海认识到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迫切性:一是,中国当时的年平均单人医药费用只有10美元,处于较低水平,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以及人均寿命提高,生物医药的需求将迎来暴发;二是,从整个世界来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经久不衰,长期高增长,生物医药行业是“永久的朝阳产业”。

1993年,恰逢世界第三大制药公司瑞士罗氏制药计划抢占中国维生素泡腾片市场,来到上海选址建厂。但面对张江当时没钱、没人才、没环境的落后形象,罗氏一行大失所望。罗氏制药提出,半年里建厂地块要实现“三通一平”,只签意向书,不给一分钱。

在接下来的一年内,浦东政府顶住巨大压力,通过大力改造解决了张江各种基础设施问题,成功吸引了罗氏入驻。随后奈科明、美敦力、史克必成等医药企业相继落地张江,张江“药谷”的叙事也渐渐拉开了帷幕。

经过了近30年的发展,张江“药谷”从一片田野中强势崛起,聚集了1400余家创新主体、100个专业服务平台,全球药企前20强的18家在这里设立区域总部或研发中心,国内医药工业百强企业有近1/3选择在张江设立了研发中心,成为国内生物医药领域的真正产业高地。

在张江“药谷”的带动下,东方美谷、湾区生物医药港、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徐汇枫林园区、青浦生命科学园等多个上海医药产业园相继崛起。

相比之下,上海在生物医药方面的布局远远领先国内其他城市。广州科学城1998年底启动建设,北京中关村生物医药园2003年才建成,武汉的光谷生物城更是2007年才获批开建……

提前押注生物医药这条赛道,让上海争到了一个全国第一。但这个“第一”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关乎质量。

实际上,上海生物制药产业与其他城市的最大区别在于:“创新”、“高端”是它最鲜明的底色。目前,上海生物医药聚焦在最前沿领域,包括细胞免疫疗法、生物制剂、靶向药物、疫苗及血制品、创新药等。

就创新药来说,全国每四个1类创新药,就有一个来自上海。

对创新药最早的印象,大部分人源于那部家喻户晓的电影《我不是药神》。一瓶治疗慢粒白血病的正版格列宁要37000,而印度的盗版格列宁才卖2000。

格列宁背后的厂商正是制药巨头诺华,它去年还上市了一款售价1466万元的天价创新药,引发舆论海啸。2021 年,诺华创新药全年净销售额达 419.95 亿美元,占总销售额的80%以上。

过去我国很多创新药都要依赖进口,不仅患者负担重,在相关领域也逐渐失去话语权,如今终于能扬眉吐气了。

这要得益于张江“药谷”缔造了诸多中国首个乃至全球第一:和记黄埔医药的一类新药呋喹替尼上市,是首个在国内自主研发的抗肿瘤新药再鼎医药的尼拉帕利上市,是全球第一个获批的适用于所有铂敏感复发卵巢癌患者的PARP抑制剂;君实生物的一类新药重组人源化抗PD-1单克隆抗体获批上市,成为首个上市国产PD-1产品等。

上述很多专业名词虽然看起来陌生,但它们却给癌症患者带来了福音。其中呋喹替尼(爱优特)被称为国产原研抗癌之光,对于结直肠中晚期患者具有良好的效果,而且它们的价格比进口药物更实惠。

2018年,《波士顿环球报》旗下著名生物科技专业媒体《STAT》报道了包括和记黄埔、和铂医药、方达医药在内的生物新药研发公司,以此来对比中国的张江“药谷”和美国的肯德尔广场之间的异同

肯德尔广场位于美国大波士顿都会区剑桥市的心脏地带,是一个与麻省理工学院一街之隔的区域。在这块方圆1平方英里的广场上,不仅聚集着谷歌、微软、脸书等头部科技企业总部,而且还拥有包括诺华、辉瑞、百健、健赞等数百家生物医药公司,因此被誉为“全球最具创新性的1平方英里”。

将张江“药谷”与肯德尔广场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无疑肯定了前者的创新能力,也说明张江“药谷”正收获越来越多的全球关注。

02

配套好

除了布局早外,上海生物医药抢占制高点的关键还在于“配套好”!

众所周知,生物医药产业是科技、人才、资本等多方力量的汇聚,而这些恰恰都是上海的优势所在。

以资本来说,上海是国内仅次于香港的全球第四大金融中心,拥有门类最齐全的要素市场。它集聚了包括股票、债券、货币、外汇、黄金、 商品期货、金融期货、保险、票据、信托在内的各类金融要素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15家,是国际上金融市场种类最齐全的城市之一。 

并且自近代开埠以来,上海就是中国的金融中心,到20世纪30年代,上海金融业发展到鼎盛时期,成为远东金融中心。改革开放之后,因上海本身有金融优势,加上国家的扶持,上海作为国家重点打造的国际金融中心,实力远超国内其它城市。

金融业的发达,为重资本的生物医药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钞能力”。

2021年上海市生物医药资本活跃,资金管理规模达到48998.16亿元,管理基金数量34089支,基金管理人4531家,均为全国TOP1。同年,上海生物医药企业共发生融资事件超过190件。

再者,发展生物医药最离不开的产业人才,上海也有丰富的储备。

首先,上海本土拥有强大的高校资源,为产业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上海坐拥64所高校,其中985占4所,大部分院校均设医药相关专业。尤其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均为国内顶尖医学院,在全国医学院排行榜中位列TOP4。

其次,上海作为超级一线城市,对全国人才具有超强的“虹吸”能力。

根据上海人社局数据显示:上海落户人数从2014年的10715人飙升到2021年的73128人,7年间飙升6倍多。尤其是2021年,作为上海落户名额开闸放水的第一年,落户人数与上一年相比直接翻倍。

(数据来源:上海人社局)

这说明,上海对全国人才仍具有足够的吸引力,一旦落户条件放开,人才聚集效应会更加明显。而从行业来看,生物医药是仅次于金融的第五大落户人数行业。

截至到目前,上海拥有生物医药领域的院士、长江学者等高水平的人才占全国的1/5,产业人才占全国的1/4。

还有非常关键的一点,上海生物医药的兴旺发达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

上海财政力量雄厚,在全国各大城市中排名第一。近几年,上海不断加大研发投入规模,投入强度相当于发达国家水平。研发金额从2010年的481.7亿元一路上涨到2021年的1700亿元,相当于甘肃省会2021年GDP的一半。

这些资金全部用于推动科学前沿布局,包括生物医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技术等等。

此外,上海还专门设立的市级基金——上海生物医药基金——总目标管理规模达500亿元。2021年,上海生物医药基金实现23单投资,重点投向符合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战略的关键领域。

在政策方面,上海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推动生物医药发展的利好举措。

例如,上海在全国率先开展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打破企业生产瓶颈;首创建立市级医院医企、协同创新平台,临床试验加速器,有效缩短临床试验平均启动时间;建立生物医药企业、进口研发用品白名单制度,提升进口便利化程度……

除了上述几点外,上海的人均收入水平、老龄化程度、公共资源、开放程度等等都有利于推动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总之一句话,上海医药产业迅猛发展的背后看似有偶然的成分,但从产业发展规律细细品味,又是历史之必然。

下一个五年,上海将更加瞄准生物医药“高端化、智能化、国际化”发展方向,深化“1+5+X”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布局,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和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虽然上海目前仍受疫情的羁绊,但随着全市人民同舟共济以及企业有序复产复工,市民们的生活一定会早日回归正轨,属于上海的热闹与繁荣一定会重回公众视野。

前瞻经济学人 产业观察组

[1]《城市产业画像系列:2022年上海市产业全景分析报告》,前瞻产业研究院

[2]《2022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全景解析与招商策略建议研究报告》,前瞻产业研究院

标签: 生物医药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