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经 > 正文

新动态:超30家央企布局氢能,央企为何成为氢能产业先锋?

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对外公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将氢能定位为未来国家能源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绿色能源转型载体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增长点,并计划在未来15年逐步建立完备的氢能产业体系。


(资料图)

随着国家层面氢能产业政策的出台,各地方政府对于氢能产业的支持力度也在加大,目前已有北京、上海、山东、湖北、深圳、河南、江西、成都等超30个省市发布涉及氢能的规划和政策。

在广东省,氢能领域政策出台已成常态化。据前瞻经济学人观察,广东省在氢能产业链上可谓布局深远。一是由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发展改革委牵头,共同出台交通运输领域碳达峰行动方案,其中佛山是首批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用广东城市群的牵头城市。二是为了完整布局氢能源链条,形成了几个完整的氢能产业园区,产业集群效应显著。三是超前布局建设加氢站,示范应用领先。

北方城市对于氢能源的布局并没有落后太多,河北省唐山市人民政府印发的《唐山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建成加氢站30座,氢燃料电池汽车运营数量达到2500辆,构筑起涵盖燃料电池汽车及车用氢能制、储、运、加全产业链协同的自主研发产业体系,引进国内先进企业8家至10家,氢能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00亿元的宏伟目标。

鼓励产业发展,除了需要政府规划性政策的重视,激励性补贴政策自然也少不了。

4月10日,北京市大兴区发布《大兴区促进氢能产业发展暂行办法》,对大兴区首次纳入规模以上统计范围的企业,给予连续三年、最高1000万元的资金支持;鼓励创新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最高予以2000万元资金支持;鼓励运力平台发展,对满足国家奖励标准条件的企业,每辆燃料电池车每年最高给予5万元的资金支持。

受中央和各地政府在政策层面的大力支持,央企投资热情高涨。早在2018年,嗅觉敏锐的央企们就联合成立了中国氢能战略联盟,共有50多家来自能源生产、装备制造、交通运输、冶金材料等不同领域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入。

截止目前,超30家央企已在参与包括制氢、储氢、加氢、用氢等全产业链的布局,国企和民企也在陆续跟进。

上游制氢:化石制氢正被抛弃,绿色制氢正当时

氢能源按照制取方式划分,可分为“灰氢”、“蓝氢”和“绿氢”三类。

目前,我国大部分氢能源主要来自于“灰氢”,而经营着全球最大的炼油业务和全球第二大化工业务的央企中国石化,成为了重要的“灰氢”能源供应商之一,其年生产量高达350万吨,占全国氢气产量的14%。

受国家“双碳”目标驱使,制氢产业的未来发展在“绿氢”中。中国石化正在尝试转型,今年5月,中国石化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已完成投资8.8亿元,计划建设国内首个规模化利用光伏发电、电解水的直接制氢项目,国家电投、中国节能等央企以及隆基绿能、宝丰能源等民企也在跟进。前瞻产业研究院徐文强院长表示,电解水制氢或是制氢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氢产业链上游不仅仅有制氢产业,还延伸出副产业制备装备、提纯装备等产业。

央企中船重工第718研究所生产的21套新型化学制氢设备,于今年三月顺利通过中国气象局组织的测试验收;国企昊华科技则宣布了西南院与中国石油四川石化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年产1500吨高纯度氢气制备成套装置的消息;民企苏州竞力具有超20年的设备生产经验,目前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水电解制氢设备专业生产厂家;民企亚联高科已建设制氢和氢气提纯设备620余套,承担了多项国家级课题的制氢项目,开创了中国天然气制氢设备出口美国的先河。

随着我国对绿色制氢的重视,未来全球贸易和双边能源关系很可能因此改变,如果未来我国成为绿氢设备出口大国,跨境氢贸易带来的利润将十分可观。身处新能源制造开发业的央企,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本身就占据主导地位,大部分央企的业务也以面向企业客户为主,因此在跨境贸易的B2B业务中优势明显。

中游输氢:攻克技术难关,提升成本优势

氢气作为现今最被扶持的新能源,与其他燃料相比其优势有二,一是零碳排放非常环保,二是转化效率高达70%动力优越,但其不稳定、不易运输的劣势也十分明显,只有达到101千帕压强下和-252.87℃时,氢气才能转变为无色无味的液体。因此,氢气的储存运输技术一直是研究人员需要攻克的难点。

但这难不倒我国的央企,充足的研制经费、专业的技术人才带来创新的技术成果,让气态输氢和液态输氢产业迅速铺开。

气态运输领域中,中国石油玉门油田公司于今年4月举行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项目开工仪式,输氢管道工程预计于6月底建成投运。

在液态运输领域中,中国石化在今年4月领投中科富海B轮融资,布局氢氦温区大型低温制冷装备,氢液化装置等领域。

对比两种运输方式,总体来说液态氢比气态氢储存时间更长、运输方式更多样化、同等质量体积更小,更适合长距离、大体量运输;气态氢运输比液态氢运输所需环境更简单、技术要求更低,更适合短距离运输,但最终选择哪种方式运输氢能源,还是取决于运输场景。

下游应用:双线并进,铺开加氢站面积

氢能源主要应用场景有二,工业领域和交通领域。

在工业领域中,氢气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还在电子工业和冶金工业中大放异彩。早在2021年,央企八一钢铁就在冶金过程中采用富氢碳循环高炉”,成功将碳消耗降低15%,不但如此,八一钢铁在氢冶金项目上的投入逐年增加,2021年投入共计3.93亿元;国企河北钢铁集团计划在唐山、邯郸分别建设一座120万吨产线的氢气直接还原厂,用来生产炼钢原料。

在交通领域中,为氢能源轮船、氢能源汽车服务的加氢站和氢气压缩机,是发展氢能产业必不可缺的基础设施和设备。

目前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东方电气等央企;金通灵、重庆燃气、佛燃能源、安泰科技等国企;美锦能源集团、科融环境、厚普股份、嘉化能源能民企均已开展全国各地不同区域加氢站的布局。其中,美锦能源集中布局晋中太原地区、安泰科技集中布局河北地区、东方电气集中布局我国西北地区、重庆燃气集中布局川渝地区、佛燃能源则集中布局广东省,各家竞争激烈。中石油和中国石化对加氢站的布局在全国各地均有涉及,都希望将自己打造为中国第一大氢能公司,对于氢能源企业的头把交椅花落谁家,我们拭目以待。

氢气压缩机是加氢站的核心设备,目前国内加氢站采用的多是液驱式压缩机,而对于构造更简单、维护更方便的离子液压缩机,国内目前仍处于研发阶段。国企冰轮环境、雪人股份的氢气压缩机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民企开山股份子公司也已出口4台氢气压缩机到俄罗斯。

随着氢能源下游产业链的布局逐渐完整,进驻该领域的央企逐渐增多,相信不久的将来就能看见氢能源民用化。

在氢能源概念火爆的今天,央企一直扮演着先锋者的角色。那么央企究竟有什么样的独特优势,能大力推进氢能全产业链的快速发展呢?

前瞻产业研究院院长徐文强表示,布局氢能全产业链所需的产业链条长、技术难点多,投资力度大、建设周期长,回收利润前的成本并不是单个民企所能承受的。而央企可以整合优势技术,通过强强联合、共同合作来实现核心技术突破。

此外,央企有能力与当地政府合作,建设示范项目,推动产业落地实践。例如,中国石化联合新疆自治区政府建设国内首个万吨级光伏绿氢示范项目“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就对炼化企业大规模利用绿氢实现碳减排具有重大示范效应。

标签: 氢20峰会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