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经 > 正文

每日热议!当心养生变“伤身”!立冬保健,请避开这些坑→

文字/视频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倜 通讯员 段珂妍

天气渐寒,万物收藏,11月7日,正式进入今年的立冬节气。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立冬节气的到来标志着冬季正式开始。随着气温逐渐降低,民间各种御寒养生的“经验之谈”纷纷登场,但这些口耳相传的方法是否都科学可靠?

“立冬已至,自然界进入‘阳退阴生,寒盛阳伏’的闭藏阶段。从医学角度看,这是人体新陈代谢相对减缓、抵抗力容易下降的时期。正确的养生方式有助于固本培元,平稳过冬。”当日,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熊暑霖接受采访时介绍,一些流传甚广的误区,则可能适得其反,甚至诱发健康风险。

泡脚越久越好?避雷!

熊暑霖提醒,“泡脚水温越高、时间越长越好”是在门诊中经常需要向患者,特别是糖尿病患者和心血管疾病患者纠正的观念。过热的水温和过长的浸泡时间会导致人体下肢血管过度扩张,大量血液涌向体表,造成心脏和大脑等重要器官的缺血缺氧。

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过度泡脚会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心慌、胸闷、头晕等症状。对于糖尿病患者,由于可能合并周围神经病变,对温度不敏感,极易导致无症状性烫伤,引发难以愈合的足部溃疡。

“泡脚水温应控制在40℃左右,以手背感觉温热不烫为宜,时间以15-20分钟为佳,身体微微出汗即可。结束后应立即擦干双脚,注意保暖。”熊暑霖建议。

晨练越早,空气越好?

“闻鸡起舞”的传统在冬季需要调整。很多人认为“晨练越早,空气越好”。然而冬季日出前,不仅气温较低,近地面逆温层也使得大气污染物难以扩散,空气质量较差。

同时,清晨是人体血压的生理性高峰时段,加之寒冷刺激会引发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大大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突发风险。

熊暑霖表示,冬季晨练应遵循“必待日光”的原则,建议在太阳升起后(上午9-10点后)或傍晚(下午4-5点) 进行。此时气温回升,污染物扩散,空气质量改善,且人体适应性更好,运动更为安全。

长时间关窗,会积聚有害物质!

值得关注的是,许多老年人习惯于在冬季紧闭门窗,但由此引发的各种不适症状不容忽视。

熊暑霖介绍,在密闭空间内,人员活动会导致二氧化碳浓度累积、氧气含量下降,同时室内装修材料、家具可能释放的甲醛等污染物浓度升高。长期处于此种环境,会导致大脑慢性缺氧,表现为嗜睡、头晕、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并可能刺激呼吸道,诱发或加重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

“每日应至少在午间气温较高时开窗通风2-3次,每次15-30分钟,以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熊暑霖建议,可采用交替房间通风的方式,避免穿堂风直吹,防止感冒。

盲目进补?反伤身!

针对民间“立冬补冬”的习俗,熊暑霖特别提醒,养生不可“盲目进补”。

“不少人认为冬季进补就是大吃滋补品,这是典型的误区。”熊暑霖介绍,若不辨体质而盲目滥补,如气虚者误服滋腻之品,或阴虚者过量食用温燥之物,非但无法补益身体,反而会加重脾胃负担,甚至引发上火、腹胀、便秘等“补益病”。

真正的进补应遵循“虚则补之、平衡为要”的原则,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根据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不同体质,有针对性地选择食材,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熊暑霖提醒,立冬养生要遵循“养藏”,不可妄动阳气,应根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式。同时,要避免盲目锻炼和过度保暖等误区,保持科学、合理、健康的养生习惯。

作者:周倜

责编:周倜

一审:周倜

二审:杨丹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标签: 快讯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