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新资讯:时隔3年,又见20亿人次大迁徙,暴露三个惊人变化
这个春节,有更多的人正在返乡!
过去三年,无数人被阻隔在千里之外,家乡成为回不去的远方。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回家过年被赋予了最热烈的期盼。
根据官方初步分析研判,2023年春运期间客流总量约为20.95亿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99.5%,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70.3%,创下近几年新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我们熟悉的春运,终于要回来了。
不过,今年的春运与似乎往年不一样,很多事情已经在时光流转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01
中国人不爱搞钱了?
有一个很反常的现象,喜欢搞钱的中国人,今年居然早早开启了假期模式。
元旦前后,深圳街头的很多商铺就已经歇业大吉了,大门上赫然贴着“春节放假通知”,假期跨度足足长达一个月。
比如我租住小区楼下的一个大型理发店,从12月23日就集体放假,一直到2月1日才复工;甚至不少去年一年惨淡经营的餐饮店老板,都提前归乡。腊月十五刚过,小区周边就已经有过半商铺闭店,而往年要在小年后才会迎来歇业高潮。
甚至连全国最牛街道办南山区“粤海街道”也紧跟风潮。
公司所在大厦内一家火爆的自选菜餐厅从12月31日起,居然大手一挥,也直接歇业一个月。要知道,这可是寸土寸金的粤海街道,每平租金至少在200元/㎡。关停一个月,意味着净亏损大几万。
无独有偶,杭州也出现了类似的一幕。不少网友反映,今年不少商铺提前打烊。
按理来说,2022年12月,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零售和餐饮会迎来一波复苏,再叠加年前消费高峰,从元旦到小年前这段是时间正是搞钱的好时机,但不少店铺却率先迎来放假潮。
其实,这背后的原因无非两点。
首先,12月中下旬,多地市民正经历第一波新冠感染高峰,大部分人在元旦前后“阳康”。但“阳康”后,感染者普遍出现全身乏力、精神萎靡、咳嗽等症状,大约2-3周才能恢复。
另外,在与病毒抗争的过程中,恐慌、脆弱、无助等复杂情绪反复冲击,使得大家对健康、金钱、亲情、自我有了更多的思考。
提前返乡过年,或许正是大家对生命、生活有了新的感悟。
其次,回家的路不再蜿蜒曲折,归途变得前所未有的急切。
在疫情之前,我国春运客流在高峰时期逼近30亿人次,相当于全体中国人民进行两次搬迁,为世界人口迁徙规模之最。
不过,从2020年开始,受疫情影响,以及健康码、行程码、就地过年带来的限制,人口大流动空前萎缩。
许多人被限制在一省乃至一市之地,春运客流腰斩再腰斩,萎缩到8.7亿人次,降幅之大,可谓空前绝后。
(数据来源:交通运输部)
可喜的是,2023年随着防疫政策优化,春运大势再起。官方预计,2023年春运期间客流总量约为20.95亿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99.5%。
虽然距离历史上巅峰的30亿人次仍然有较大差距,但这也是2020年疫情暴发以来的客流新高。
疫情三年,复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但积极信号正在出现。尽管时值隆冬时节,但归乡人的热情却令祖国大地重新焕发一片盎然生机。
冰雪消融终有日,阴霾散尽毋庸疑,春运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02
人口迁移方向大转变
第二个让人感到意外的是,春运背后人口迁徙的方向也在发生变化。
横跨“黑河-腾冲”的胡焕庸线,是中国经济与人口的重要分界。这条线的西北一侧,有中国64%的土地和4%的人口,仅贡献了中国4.3%的GDP;而东南一侧,36%的土地和96%的人口,却贡献了中国95.7%的GDP。
在这种经济发展格局下,我国中西部人口大规模向东部流动。
从历年春运来看,东部、东南沿海城市是人口主要迁出地,而中西部则成为人口主要迁入地。因此,一到春节,东南部地区特大城市、大城市纷纷上演“空城计”。
不过,春节空城指数,是个反向指标。
春节空城越严重,恰恰说明外来人口越多,经济活力、城市吸引力就越强。相反,凡是春节拥堵加剧、限号限行不停、商场影院一座难求的城市,人口外流的比例就越大。
通常来说,外来人口占比越高,一个城市春节空城率可能就越高。
然而,从2021年的数据来看,中国空城率排名第一的并非北上广深。东莞,以73.6%的碾压性优势,成为外来人口占比最高的城市。
外来人口是指当前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不一致的人,具体是指在本市居住半年以上但户籍在其他省市的人口。
东莞外来人口占比之所以如此高,与当地制造业发达有紧密的联系。
上世纪80年代,东莞开始承接香港纺织、制鞋箱包、玩具等传统制造业,90年代初,中国台湾地区及日韩IT制造业大举进入,东莞逐渐形成以代加工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到2021年,东莞外向依存度已经高达140.5%。
这背后庞大的产业工人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东莞的产业工人主要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主,尤其是来自湖南、四川、江西等嗜辣省份,据说买菜大妈能根据辣椒卖得好不好,比政府统计数据更早感知到东莞的经济运行情况。
当然,仅以外来人口占比来衡量一个城市春节的空城率有失偏颇。比如,深圳1768万常住人口中,土著人口却凤毛麟角,之所以外来人口占比低于东莞,是因为户籍人口在过去十年中出现大幅增长,增幅高达124%,是东莞的两倍之余。这些户籍人口中,绝大多数要参与春运。
虽说如此,但外来人口人还是可以成为一个城市春运空城率的重要参考指标,它基本与当前春运热门迁出城市相符。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东部地区仍是虹吸人口的主要区域,但人口已经呈现出加速向中西部回流趋势。
百度迁徙平台显示:截至1月17日,节前全国十大人口迁出地,依然有那些老面孔:广东、江苏、浙江……但像四川、河南、湖南等这些内陆省份,如今居然挤入了春运热门迁出地前七。
如果结合去年春节后人口迁移方向来看,更是大有玄机。
2022年节后迁徙规模达到峰值的是2月6日(正月初六),全国十大人口迁入地中,赫然出现了四川、湖北、湖南等省份。
这说明,这些地区人口回流速度加快。
从国家统计局数据来看,2021年我国人口流动整体依然呈现“东迁”和“南下”的格局。但2021年东部地区口净流入规模出现明显回落;与之相对应的是,2020年中部地区人口净流出达到180万人,而2021年则接近净流入(-0.2万人)。
这在一定程度上或与疫情干扰有关,但也与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改变相关。
近几年,随着内陆地区交通、城市基建和营商环境的改善,中西部承接了大量的沿海产业转移。这也意味着,内陆经济越来越有活力,本地就业机会增加。当地人能在家门口或者邻省邻市就近打工。
比如重庆,从2019年到2021年,全市外出农民工人数连续3年持续下降;与之相对应的,是重庆本地农民工的持续增长。
随着大量人口就近就业,未来春运的形态或将彻底改变。
03
回家的路越来越近
最后一点是,回家的路变得越来越“短”。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列车组基本被高铁动车所取代,那些曾经活跃了近200年的的绿皮火车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条高铁是2008年8月1日开通运营的京津城际铁路,经过十四年的发展,中国高铁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华丽转变。截至2022年底,我国高铁运营里程达到4.2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
而随着高铁的迅猛发展,中国高铁网正从“四横四纵”扩展到“八横八纵”,高铁网越织越密,960多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上,高铁飞驰,让回家的路变得更加顺畅。
高铁网甚至已经生长出覆盖县级城市的“毛细血管”。
目前,我国已经有8个省份实现“市市通高铁”,分别为福建、安徽、江苏、江西、河北、广东、河南和湖南。另外,像湖北、山东、浙江等省份也规划在“十四五”完成“市市通高铁”。
而在“市市通高铁”的基础上,不少地区正在推动“县县通高铁”。其中,江苏一共有40个县,其中26个县已开通高铁;安徽规划5年后83% 以上县(市)通高铁。
这极大缩短了回家的时间。
我的老家在江西省宜春市下面的一个县级市,在没有通高铁之前,春节回家需要先坐12个小时的绿皮车到南昌,然后再花1.5小时中转,加上候车和换乘,回一趟家的时间成本在16个小时左右。但通高铁后,4个小时直达,足足缩短了12个小时。
高铁,正让春节回家变得更容易!
而且高铁动车组越来越成为铁路旅客运输的主力军。2019年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36.6亿人 ,高铁动车组旅客发送量约占铁路旅客发送量的70%,到了2021年这个比例进一步提升至76%。
按照目前列车组构成,你回家购买的火车票70%以上是高铁动车。
从以往的几条“主动脉”到如今覆盖县级城市的“毛细血管”;从绿皮火车到如今奔驰在广袤土地上的“复兴号”;从以往的舟车劳顿到如今的轨道之上千里同城,中国的人民群众深切的感受到铁路发展带来的时代红利。
2023年,一定会越来越好!
前瞻经济学人APP产业观察组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详见:
【1】《2022-2027年中国高铁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产业研究院
【2】《城市产业画像系列:2022年广东省产业全景分析报告》,前瞻产业研究院
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研究、政策研究、产业链咨询、产业图谱、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指南、IPO募投可研、IPO业务与技术撰写、IPO工作底稿咨询等解决方案。
参考资料:
【1】《高铁实现“公交化”,距离进入“小时圈”》,中国新闻周刊
【2】《活久见!超大特大城市,又开始“空城”了》,国民经略
标签: 人口迁移
您可能也感兴趣:
今日热点
为您推荐
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 宁夏林草局全面实现全程网办
上海市林业总站开展湿地健康水生态调研并召开讨论会
相约在广东飞羽悦瞬间 2022广东候鸟护飞行动正式启动
排行
精彩推送
- 世界新资讯:时隔3年,又见20亿人次大迁徙,暴露三个惊人变化
- 财政部:2022年174家会计师事务所被行政处罚 同比增长104.71%
- “超额储蓄”转化为拉动经济新引擎?金融需精准发力支持消费
- 观点:北交所、全国股转公司:继续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 服务...
- 环球快看点丨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就《关于推进建制镇...
- 当前讯息:(地方两会观察)让消费“暖”起来——从地方两会...
- 世界资讯:今年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有何利好举措?国家...
- “超额储蓄”转化为拉动经济新引擎?金融需精准发力支持消费
-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就《关于推进建制镇生活污水垃圾...
- 每日观察!工信部将制定出台《加快制造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指导意...
- 全球热门:国家发改委:春节前后将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新基建
- 快看:央行千亿级别逆回购再现!18日净投放5150亿
- 【环球新视野】工信部将制定出台《加快制造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 热消息:国家发改委:强化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包括农民工、高...
- 央行千亿级别逆回购再现!18日净投放5150亿
- 焦点消息!北交所、股转公司组织召开地方金融局上市挂牌工作...
- 国家发改委:强化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包括农民工、高校毕业生
- 学术头条:NASA计划寻找外星生命和宜居世界,诸多心理疾病皆...
- 每日观察!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要推进基层社改造 深化社有企业改革
- 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要推进基层社改造 深化社有企业改革
- 外交部:新一年的中国经济必将为世界经济作出更大贡献
- 谁家的孩子谁抱 面对债务风险地方政府要降低中央政府兜底预期
- 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1月份新闻发布会
- 当前热议!发改委:今年将从利用外资、境外投资等方面做好对外...
- 【天天聚看点】发改委:将着力扩大消费和有效投资,通过高质...
- 天天快播:工信部:2022年1-11月规上中小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
- 工信部:2022年1-11月规上中小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
- 发改委:今年将从利用外资、境外投资等方面做好对外开放工作
- 【独家焦点】发改委: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推动今年经济持...
- 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1月份新闻发布会
- 2022年"三农"成绩单:逆势夺丰收 夯实经济"压舱石"
- 发改委: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推动今年经济持续回升整体好转
- 贸促会:2023年将强化贸易投资促进职能更大力度支持企业稳订...
- 天天微动态丨国家发改委:有信心有能力推动2023年中国经济持...
- 每日消息!国家发改委: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 加强交通、...
- 贸促会:2023年将强化贸易投资促进职能更大力度支持企业稳订...
- 观点:国家发改委:有信心有能力推动2023年中国经济持续回升
- 每日热讯!国家发改委:充分发挥重大外资项目工作专班作用 推...
- 今日快讯:全国总工会拨付3.96亿元中央财政资金 开展职工困...
- 天天速读:国家发改委:充分发挥重大外资项目工作专班作用 ...
- 全球焦点!中小企业指数降至87.9背后:发展信心正在回升
- 当前快看:国家发改委:2023年将进一步加力支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 【快播报】人社部:2022年共向787万户企业发放稳岗返还资金497亿元
- 【全球新视野】刚刚,国家发改委重磅表态
- 世界聚焦:农业农村部:去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迈上2...
- 要闻:国家发改委:2023年将进一步加力支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 国家发改委:今年及以后的投资增长还存在较大潜力
- 国家发改委:2022年共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09个,总投资...
- 国家发改委: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
- 世界速看:2022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稳定增长
- 每日热点:国家发改委:今年推动经济整体好转的积极因素明显增多
- 世界微资讯!国家发改委:今年推动经济整体好转的积极因素明...
- 环球快播:国家发改委:强化创业带动就业,强化重点群体就业帮扶
- 世界看点:农业农村部:去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迈上2...
- 今头条!2022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稳定增长
- 世界热讯:国家发展改革委: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推动今年中国经...
- 即时:国家发改委: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
- 国家发改委:扎实推动生活服务消费有序恢复 多渠道增加城乡...
- 国家发展改革委:2023年将进一步加力支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 环球观速讯丨2022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 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 环球今头条!发改委:将进一步加力支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 【环球时快讯】太罕见!刚刚,国家发改委再次出手
-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内外各方面对中国经济发展信心明显增强
- 当前滚动:国家发展改革委: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推动今年中国经...
- 经济年报解读来了!专家称外贸二三季度有望回升,消费将逐渐回稳
- 全球即时:普惠小微贷款阶段性减息资金逐步落地
- 环球报道:经济年报解读来了!专家称外贸二三季度有望回升,消...
- 世界观焦点:中国万亿仿制药市场,为什么干不过一个印度?
- 世界观热点: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证监会联合提醒...
- 每日报道: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证监会联合提醒告...
- 环球通讯!A股资本举牌镜像:出手频次降低 违规交易多发
- 当前视点!北向资金1月净买入已达891.46亿元 创单月历史最高
- 焦点速讯:最高法要求 对年底不立案“零容忍”
- 全球短讯!投资能否保持平稳增长
- 中国“新国门” 全面复航拥抱世界
- 全球热门:A股资本举牌镜像:出手频次降低 违规交易多发
- 北向资金1月净买入已达891.46亿元 创单月历史最高
- 消费潜力释放叠加行业复苏 海外机构持续看好中国经济前景
- 关注:促消费扩内需的底气从哪里来
- 强势反弹近三个月 中概股“春天”已到来
- 环球即时看!中国经济总量突破120万亿元
- 【天天时快讯】投资能否保持平稳增长
- 热门看点:2022年末中国人口141175万人 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
- 当前速讯:(外事)外交部发言人:中国将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
- (外事)外交部发言人:中国将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注入更多信...
- 每日关注!《失信行为纠正后的信用信息修复管理办法(试行)》...
- 热消息:人民网获中国上市公司协会“2022年度战略合作媒体”称号
- 世界快报:《失信行为纠正后的信用信息修复管理办法(试行)》...
- 天天消息!高达1万亿!央行连发“大红包”
- 热点!负增长!2022年全国出生人口不足千万
- 2022年中央企业累计上交税费2.8万亿元,同比增长19.3%
- 高达1万亿!央行连发“大红包”
- 全球热头条丨负增长!2022年全国出生人口不足千万
- 天天播报:国资委:积极推动检验检测、医疗健康、装备制造、矿...
- 世界新消息丨国资委:2023年要切实加大科技创新工作力度 打...
- 2022年全国共审批12.3万个项目环评文件 涉及投资约23.3万亿元
- 贸促会:超九成外资企业对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为“满意”及以上
- 视焦点讯!2022年全国共审批12.3万个项目环评文件 涉及投资...
- 【天天速看料】国资委:2023年要切实加大科技创新工作力度 ...
- 国资委:2022年中央企业实现营收39.4万亿元 同比增长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