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财经 > 正文

“人造肉”再进化:脂肪风味和质地逼真度升级!【附人造肉行业分析】


(资料图)

近日,国外研究人员在实验室培养创造了新的脂肪组织,它与天然动物脂肪的质地和构成非常相似,可以升级人造肉的风味和质地。研究人员在2维层中培养脂肪细胞,然后使用食品级粘合剂将它们聚集成三维成品,未来可能实现大规模生产。

人造肉共包含两大类:一类是以植物蛋白为原料制备的人造肉,该类产品因可以最大限度地模拟真实肉品的外观和口感,所以又被称作植物肉、素肉、模拟肉等;另一类是以细胞为原料制备的人造肉,该类产品可以绕开动物饲喂而为人类提供真实动物蛋白,又被称作培养肉、培育肉、体外合成肉、清洁肉等。该研究创造出的产品就属于第二类。

目前,市面上较为成熟的人造肉制造技术为植物人造肉,植物人造肉以豌豆、大豆、小麦等植物为原料,因此“人造肉”产业链与“豆制品”产业链相似。“人造肉”产业链上游为原材料种植和初加工行业,通过初步加工,从农产品原材料中提取纯度较高的豌豆/大豆蛋白,中游为豌豆/大豆蛋白深加工行业,通过进一步深加工,利用产业链上的核心挤压环节得到适合用于生产植物肉的基础材料-组织蛋白,通过混合加工调味得到植物肉成品,用来最大程度的模拟肉制品的结构和感官品质,下游行业为植物肉生产销售渠道,最终并通过销售渠道流通到消费者手中。

上游代表企业有山东赫达、雪榕生物、东方集团、烟台双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等,中游代表企业有素莲、齐善、金字火腿、双汇、星期零、植物教授、未食达、hey maet等,下游代表企业有京东、天猫、星巴克、奈雪、盒马、山姆超市、罗森等。

根据The Good Food Institute发布的报告,2018年中国国内植物肉产业市场为61.2亿元,同比增长14.2%。2019年,星期零成立,人造肉成为资本市场追捧的概念,2020年人造肉融资规模高达8亿元,是2019年的40倍,2020年,中国植物肉产业的市场规模约为85亿元人民币,据The Good Food Institute,中国植物肉产业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4%左右,初步核算,2021年市场规模增长至103亿元左右。

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总体而言,人造肉作为一种全新的肉制品选择,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推广潜力。尽管目前仍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障碍,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消费者对环保和健康的日益关注,人造肉有望成为未来的食物革命的重要推动力量。

前瞻经济学人APP资讯组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2023-2028年中国人造肉行业趋势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研究、政策研究、产业链咨询、产业图谱、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指南、IPO募投可研、IPO业务与技术撰写、IPO工作底稿咨询等解决方案。

标签:

精彩推送